
关于表达与看见的思考
【转载】混沌大学文章
其实不用特意找人练习,沟通本身就发生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我是一个共情能力比较强的人,也经常会自省,在百分之八十的人际交往中我扮演的都是倾听者的角色。别人很愿意跟我说他们各自的心事,一是因为我“听得进去”,在这个表达欲更盛行的年代,每个人其实都想说,能听的人太少,二是我“嘴严”,基本上不会跟第三人透露任何信息,即便是共同朋友也仅限于极少部分大家都知道的事件的探讨。这种尊重和自觉可能会让他人觉得踏实和安心吧,即便自己也并未从这种生存模式中得到太多的好处,因为接住他人的情绪,其实也是需要能量消耗的,只是因为这是性格使然而非刻意为之,所以也没有觉得很辛苦。
然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我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思考。善友教授的探索流也让我重新进行了反思,相当于3.0的版本。
【1.0】最初级的1.0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倾听,不做评价和审判,这跟大多数时常带着揣度和审视眼光的人相比,已经足够让人觉得安慰了,我曾经跟朋友探讨过,人与人交往的三个层次——允许、接纳、成全。我们跟大多数普通关系的人,能做到允许他人是他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接纳他人的各种面向,是亲近的关系需要达成的修炼,而有力量承托和恰到好处的放手才能做到成全,那需要极其强大而自由的自己,是更高维度的心性。
【2.0】也在自己经历过一些关系的建立和破碎之后,我进一步意识到,当我自己有任何想法或者打算被他人无条件的支持的时候,是最感觉温暖的时候,这种被认可,和决策本身正不正确好不好关系不大,我是在他人的Yes中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这大概是我认为的2.0版本,就是在面对他人的人生动作时,要么不说话,要么给出正反馈,简简单单的正反馈是极其重要且珍贵的。
我不知道这种正反馈的模式是否带有迎合的意味或者饱含着情绪价值。我一直以为这种方式是合理的且符合自己性格的,对他人也有益,直到最近半年我重新反思。
因为近期的大环境众所周知的低迷,自己也不如前几年那般能量高涨,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敬畏心,不会像以前一样因为看的书学的习比一般人多而有一种自己都未曾发觉的“认知傲慢”,这半年我对自己的很多习惯和结果进行了摧毁式的质疑,可能这也是我迈入3.0的契机。
所谓客观的建议、正向的反馈真的是对的吗?归根到底它还是一种审视,我觉得我的能量比对方强,心性比对方高,所以我有资格去认可他,赞美他。我的确善于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但这种看到就像投资人评估一个赚钱的项目一样,像老师表扬一个学生一样,我意识到了我的清高,尤其是,在我自己还不足够成功的时候,这种分别心让我感到羞愧。
【3.0】善友教授讲《悉达多》中船夫一言不发地持续倾听让悉达多觉醒的那一段touch到了我,我感受到那种对另一个生命真正的尊重和对自身局限性的敬畏,这种倾听和1.0版本的倾听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是从自己受益为出发点,姿态足够低,一边看着另一个同类讲述他的生命体验,一边关照自己的,因为有了对自己极大的关怀,而不是利他式的担待,两个生命的发声彼此有了回应,这不是此消彼长零和博弈式的能量平衡,而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涌现。
我很喜欢爱因斯坦的“追上光,成为光”,怎么追上?如何成为?以前我总觉得是跟优秀的人学习,然后自己也变优秀,成为他人的榜样。可是我也有困惑,怎么定义优秀,人生这么短暂,怎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自己想成为的优秀?这似乎是一个向上攀爬的过程,伴随着焦虑和不确定性。我们都想达到顶峰,成为灯塔,但那注定是少数人的成就,如果达不到就枉过此生了吗?我一直都很害怕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今天我有了一个关于“成为光”的全新的认识,不是非要向上不可的,反而需要放下,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容易多了,我不知道这是否get到了善友教授关于探索流的初心和精髓。
在这个面对面的平地上,跳入流中,跟随他人表达的节奏和韵律,就是深深地同频,我要放下所有的我执,去感受,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人性的善与恶都不做判断,只是一边感受一边回看,自己是如何生活的。如果他激励了我,我收下这种能量的加持,如果他的挫败失意警醒我,我引以为戒,如果他兴高采烈的分享成就,我成了他里程碑式的当下见证人。像看电影一样,像看文学作品一样,去看去阅读就像是经历另一个角色的生命体验,只不过这次的载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没有成为高高在上的光,反而是一盏照亮他人自我觉察的灯。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像是藏在黑暗里的一团,灯亮了的时候对面的人堵塞的情感就疏通起来了。
以这种视角来面对向着我们表达的人,我得到的是启发,他得到的自我的流淌。我们相当于是帮忙打磨了一部会自我迭代的自传作品,然后转过身去也写了一本只给自己看的读后感日记。这种读后感的积累加上不断实践,本身也构成一部自己的传记了,我们也会读给他人听。